在线报名

姓名:

电话:

场地选择:

驾照类型:


免费咨询热线

0574-5512633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在线咨询

2036172051

扫码获取
更多资料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鄞州新庄村一日游

作者:宁波学车吧 来源:宁波学车吧 更新时间:2014-9-17 17:26:00 浏览:2759次

[摘要]浮石周氏,几乎就是整个新庄的精神。在这个被城市渐渐吞没的古村落里,周氏一族顽固地守护着他们先辈曾经创造的荣光,艰难又义无反顾地拖住岁月的脚步。


浮石周氏,几乎就是整个新庄的精神。在这个被城市渐渐吞没的古村落里,周氏一族顽固地守护着他们先辈曾经创造的荣光,艰难又义无反顾地拖住岁月的脚步。


我们常常对城乡结合充满一种复杂的情感,似乎是城市的一部分,又带着难以言说的违和感。柳汀街一路向西,城市的天际线慢慢趋向平缓,马路上的尘土飞扬却更甚。过去穿过联丰机场路立交桥,一大片的稻田就会迎面而来,而今天,依旧延续着各种宾馆饭店、工厂店铺,一派忙碌的景象。



 

新庄位于鄞州区高桥镇,是离市区最近的一个历史古村。难以想象,在这种纷杂的环境中,会隐藏着一个厚重的历史痕迹。过藕缆桥后不久,循着十字路口上方的一块路牌,朝南方向写着“新庄”,折入村道便能抵达。所谓的村道,也是簇拥着各种颜色的几何形厂房。尽头处的大场地,横竖停满了汽车,俨然是个并不专业的停车场。然而,视线越过几幢新建的出租房,河水正缓缓地淌着,马头墙的飞檐高耸而孤立地面向天空。这条河,像是隔出了另一个世界。


名门望族浮石周氏


《四明谈助》谓:“宋知衡州薛公朋龟归休林泉,有四明五老会,置别业于此,名‘新庄’。”恰在此时,鄮县令王元暐兴修水利,“导它山之水,作堰江溪”。其中有一块浮石一路顺流水漂至此处,浮石落地之处建浮石塘庙,内有一块《新庄浮石塘庙灵异碑》,上有明崇祯元年(1628)时周应浙撰写的文章:“传闻有石浮至故名”。于是,新庄又有浮石的别名。这块浮石如今依然端正地摆放在庙内。在新庄人看来,正是浮石至此,才可与它山堰水系相联系,也才有对于它山之水可以灌溉新庄农田的感恩之情。



历经千百年的繁衍和积淀,新庄从宋代至明末,竟走出了20多个进士,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又不乏力保汉民气节之士,而成为甬上一支有名的族望。新庄村民主姓周,据传是从樟村迁移而来。全祖望《甬上族望表》上记载:“浮石周氏,自运使保、吏部尚书应宾、殉难知江都县志畏、知通城县昌会、知思南府元懋、知顺德县齐曾、诸生昌时、监军元初、监军元越、诸生志文,共九(十)望。”浮石周氏在宁波是仅次于鄞东史氏的又一“官位世家”,仅次于鄞南陈氏的又一“科举世家”,史上曾有出过七十余位名人。在浮石周氏最鼎盛的明代,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周应宾、工部员外郎周薇、盐运使周保以及翰林、太傅、侍郎、御史等人;道光年间赐“旌孝”匾额的周嘉瓒;到了民国时期在上海创业,挣钱后回乡开办学校、医院的典型商业大亨周茂兰先生。这些名人,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早已陌生,然而,他们都曾经在历史的波诡云谲中拥有自己的声音,为后世留下过累累的智慧和功绩。


凝固的周氏精神

千年前的鄞西,新庄是广纵千顷的广德湖的湖边村落。这里河网纵横交错,之后湖废成田后,新庄先人引中塘河之水环绕全村,用以饮用、洗涤、灌溉。如今,这条河水依旧守护着扩张了的新庄。村民称这条河叫云锦河,河上有云锦古桥,这样美妙的名字,如同从古老的诗里走来,质朴得不着一丝修饰。桥的一侧,拥挤错落的房子间伫立着一座突兀的粉红色建筑。虽然门面完好无损,屋顶却早已破落。在斑驳的红砖中,依旧可以看得出仿西式的精致雕花和廊柱,在这江南古村岸上孤傲地展现着它的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发展的新庄商人周茂兰有感于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了上海滩流行的建筑制式特地回乡建造了这一座中西合璧的西洋学堂。村中的老人们还能回想起当年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穿街走巷地飘荡在新庄人的日常生活里。之后,学生散去,学堂成粮仓,又一步步破败废弃,动荡的岁月中,唯有这门面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新庄人对于过去那一段“耕读传家”岁月的纪念。


过云锦桥,弄堂一条条展开,仿佛才进入这个村庄的核心。新庄人口中的大弄堂,一头连着云锦河,一头通向村中祠堂。二三人宽的石板路,两侧布满了带着老墙门大宅院。院子大门敞开,门环锈迹斑斑地印刻着岁月的无奈。白日里,宅子中鲜少有人,棉衣棉裤晾晒在天井的上空,角角落落的坛子里种着割过好几茬的小葱,冒出嫩绿色的叶子。偶有抬头,昏暗的屋檐下,总能发现雕刻精美的月梁、牛腿、雀替静静地散发着一种澹然姿态。这里发生过多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故事,未来又去向哪里,生活在这里的人渐渐地也无从得知,老人连同他们的记忆一同老去了。



古村中的巷子大多只有本地人才熟悉,通向哪一家,又路过什么地方,外人每每走进只能凭借方位兜兜转转,绕过几条远路才能找到目的地。也正是因为这样,古村才显得牢固,和岁月所不能侵蚀的一面。


浮石周氏一向秉承的就是“耕读为本,低调做人”之风气,世世代代的生活和经营,也并不曾在故乡驻起恢弘大气的形象建筑。隐身在民居中的历史遗迹在你不经意的行走中,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就像并不以谁的目光而存在。周氏阊门,原为明代吏部尚书周应宾故居的门厅,后官邸已毁,仅剩下阊门。阊门设计极为简单,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3开间,进深3柱5檩。内悬“冬官第”、“钦赐义门”、“大宗伯第”等匾额。虽然不起眼,然而过去文官到了这里就得下轿、武官到了这里就得下马。村民对于周家崇敬,凡周氏族人婚、丧之事必经此门,以示荣耀和美好祝愿。即便在今天,这一习俗仍然延续着。


阊门一侧立有一个1893年的双面碑,阳面为《禁洋烟碑》,阴面则为《稻令规约》,主要写着禁止偷盗秧苗,严禁攀折树木,禁摘观赏荷花,保护田埂、河漕等,如有违者罚馒头500个。村民说,过去贫苦,然而周氏对于民风依旧看重,于是定下了村规民约。虽然大多以粮食作为惩罚,却兼顾了人性和规则,可见新庄人的智慧。



周氏宗祠是村中所有历史文物中保存最完好的,虽然也经过修缮,但修旧如旧。宗祠的日常管理也有族中的老人共同完成,每每有人参观,住在附近的老人便会结群而来,义务介绍。周家后人对于先人的骄傲由此可见。宗祠占地甚广,四合院格局,正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为明代古物。据说历史年代和精美程度极为罕见。推开大门,两边是两层楼的厢房,中间的天井铺的是红花石板,大殿高朗,放着一些做祭祀的用品。天井开阔,过去还放置过一个戏台,有戏班子来的时候,祠堂内常常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周姓的大伯自豪地说修缮的钱都是周家子孙募捐的,没有要过国家集体一分钱。正是因为后辈族人对于先祖的崇敬,才使得新庄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对于传统的坚持。


[ 编辑:宁波学车吧 ]

分享到: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 (前200个字符有效,您的评论在管理员审核后才可公布)

评论列表

0574-55126331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QQ:

学驾驶,找驾校,上学车吧网站!面向全国学车族的专业驾培门户网!

Copyright © 2012-2013 学车吧 www.xueche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09037948号